你是人间四月天丨义务守陵员刘国信:走过四季,又迎来春天
守护和传承
是一种播种
在不远的未来
红色的种子将深植每个人心底
涵养我们精神的原野
临近清明,吉林珲春大荒沟村的春风还夹带着一丝寒意。像过去43年的很多天一样,义务守陵员刘国信早早起床,从家赶往十三烈士陵园。
老人今年69岁,曾是一名军人,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年轻时参加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1977年4月,退伍回到家乡当天,刘国信第一时间来到了陵园。见过生死,也经历了生死,他开始理解为什么英烈会勇敢地面对牺牲。
1979年,刘国信成为大荒沟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从这年开始,他成为一名义务守陵员。
为了纪念13位烈士,陵园的台阶设计为13级,园内的烈士纪念碑有13米高,用每一个细节怀念英雄。国家有了新政策,刘国信会站在墓前“汇报”;干完活休息的时候,还和烈士们“说说话”。
他要告诉烈士们这里的山山水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要把烈士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04年,珲春市决定在大荒沟抗战遗址修建纪念设施。刘国信又是查阅历史资料,又是找人帮忙,协助市里建起了纪念十三位烈士的历史展览馆。因为难以割舍,他主动申请成为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不论他有多忙,都会赶到党史展览馆,戴上党徽,庄重而深情地讲解。
2017年7月,吉林省珲春党史展览馆新馆投入使用。在刘国信的见证下,大荒沟从偏僻的小山村变成了党史教育基地。
刘国信守护的那段历史,发生在一个秋天。
“1938年农历8月17日,当地抗日游击队在参加一场战斗后返回密林深处的大荒沟休整。因叛徒告密,日军夜晚偷袭,13位队员在战斗中牺牲。英雄的遗体被就地掩埋、合葬在此。1958年,当地党委和政府将烈士遗骸整理出来重新安葬,分别立碑。”
刘国信边讲,边擦试一块只写着“郎某某”的墓碑。据考证,这位不到20岁的小战士牺牲前住在汪清罗子沟新屯,但没人知道他的名字。“13位烈士都没有后代。岁月有风,英雄无名。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刘国信说。
“冬天扫雪,夏天除草,秋天扫落叶。我们两口子一天干不完干两天,两天干不完干三天。”除去清明或其他纪念日,大部分日子陵园只有老人自己。忙不过来,他就动员老伴崔爱凤一起做。
刘国信见不得陵园荒芜,但早些年陵园根本负担不起除草剂。“我老伴叫着她的‘姐们儿’,坐在小板凳上用手薅砖缝里的草。现在有了割灌机,我使着还是很好的。”聊起烈士陵园管理,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刘国信夫妻有一双儿女,都在威海定居。他们希望父母能来“享享清福”,但总被拒绝。崔爱凤的答案像是埋怨,又充满疼爱:“老头就是犟,说如果组织告诉他不能干了,他就回去。咱们支持他的工作吧,都快七十了!”
△ 十三烈士陵园新老对比
从前,周围人对刘国信的行为不理解;现在,大家钦佩他的守护。在刘国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大荒沟村村民对这段红色历史熟悉起来,不少人都能讲出13位烈士的故事。
每年4月底,刘国信在陵园种下的金达莱花会竞相开放。在延边,这种“先开花、后出叶”的花朵是爱和希望的象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刘国信已经义务守陵43年,他说还要守下去:“我们那一批退伍的战友,很多人都很辉煌,曾经也有人问我‘图啥’。但到了这个岁数还能为党工作,我觉得很光荣。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把十三烈士的事迹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心愿。”
标签:
为您推荐
广告
- 英雄归来丨扶摇直上九万里
- 震撼发布: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 “浙”里防疫有“数”度!数字赋能更精准、高效
- Vlog丨“大白”不用露天作业,杭州核酸采样亭来了!
- 浙江省经济一季报系列述评丨稳字当头,应对“三重压力”
- 超凡之美!全景重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撤离
- 瞭望丨一场未来乡村实验
- 所幸有你
- 一季度浙江GDP同比增长5.1%
- 中国UP丨范可新和武大靖首次同台演讲,他们有个约定
- 创意微视频丨云上逐梦
- 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去太空旅游?
- 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戚发轫院士的航天思政课
- 中国航天日主题微视频:星空
- 仅差130米,神舟十三号返回预测为何如此精确?
- 回到地球后,王亚平发了第一篇心得!
- #捉谣记#温州瑞安仙降街道确诊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不实!
- 你有什么梦想,写下来,我们送它上天宫
- 王浩在省疫情防控研判会议上强调 科学组织 全力以赴 尽锐出战 坚决打赢
- 有伤疤无法成为航天员,是真的吗?
广告
- 值得珍藏!4分钟回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
- 高燃画面!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让人热血沸腾
- 盼平安归来!
- 微视频 | 我们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人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 之江观察丨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 因疫情等原因家庭基本生活遇困?可在“浙里救”申请救助
- 浙江多地精准施策畅通物流 保障企业生产急需
- 喷壶、泡面、自热米饭和香肠,我用晾衣架给你送上来了!这一幕,暖了货车司机
- 数一数二丨一组热词,带你看浙江各地减负纾困招式
- “谢谢侬,杭州来的小姑娘!”84名浙江血透护士倾尽全力,守护上海透析病人生命线
- 要回家了!一起回顾神十三太空之旅
- 浙江出台意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育万家以上
- 热评丨从“豪横支援”中 看见普通人帮普通人的柔软真心
- 这里是海南
- 因故无法接种疫苗群体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 (全力防控·记者探访)24小时专用停车场 让货车司机有家的感觉
- 接力24小时:一颗“浙江菜”是如何发往上海的?
- #捉谣记#宁波慈溪8个隔离人员翻墙外出享受宵夜?没有这回事
- 【央视快评】坚持再坚持,直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