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拼搏!冬残奥 在温暖中永恒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至此,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结束。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相聚在这里,勇敢拼搏、突破极限、超越自我,用真诚与微笑,为世界送去了温暖、团结和信心,也为冬奥会、冬残奥会标注了一段全新历史。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以梦为马,我们一起向未来。就像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的留声机,留住的是赛场上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瞬间,也是赛场外一个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歌声之中,时光的留声机,不停将北京冬残奥会的一个个美好瞬间回放,而这些记忆也如同照亮北京夜空的焰火,在每个人心中绽放。
3月12日,在冬残奥会轮椅冰壶的决赛中,中国轮椅冰壶队以8:3战胜瑞典队,成功卫冕金牌。这枚金牌对中国队来说具有格外的意义。4年前,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平昌拿到了中国参加冬残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而那也是中国在平昌冬残奥会上的唯一一枚奖牌。
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18金20银23铜,奖牌总数61枚,排名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从平昌冬残奥会的1枚奖牌到如今的61枚,中国冬残奥运动在全面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除了两个冰上项目,冰壶和冰球都登上了领奖台,中国代表团在雪上项目上也是全面开花,四个大项均有金牌入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代表团的平均年龄25岁,96名运动员当中有85人是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很多人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奖牌。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张海迪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冷。有的运动员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冰雪运动,而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就成了能够敢于征战冬残奥的勇士,我为中国冬残奥代表团所有的运动员感到骄傲。”
本次大赛是中国第六次参加冬残奥会。2002年的盐湖城,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时,仅派出4人参赛,参加了两个大项8个小项的比赛;4年之前的平昌,中国也只有26人参赛,参加了5个大项30个小项的比赛。而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一共派出9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6个大项中73个小项的比赛,仅有5个小项没有参加。参赛人数和项目的几何式增长,反映出我国近年来推动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作出的巨大努力。
2015年,中国申办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从第二年开始,中国残联每年都在不同省份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参加的省区市从最初的14个增加到现在的31个,直接参与人数从刚开始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这为我国广大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另外,在专业层面上,依托于科技和综合实力的进步,国家队积极引入国际上的先进训练方法和教练团队,让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在短时间内获得飞速发展。
在这次冬残奥会上,20岁的张梦秋是最受关注的运动员之一。她在参加的全部5个项目中都获得了奖牌。2枚金牌、3枚银牌,张梦秋也被媒体称为“奖牌大赢家”。因患小儿脑瘫导致运动功能性障碍的张梦秋,在2016年被河北省残联选中,而那时的她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高山滑雪。
追求梦想的道路无比艰难,但这个姑娘满怀乐观。本届冬残奥会,在她参加的五次颁奖仪式上,她用五种不同的发型,展示了新时代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对生活的热爱和自强不息、勇敢追梦的精神。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当他们站在赛场上的一刻,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44岁的张海原是此次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同时还是一位夏残奥冠军。18年前,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27岁的张海原以3.67米的成绩一举夺得女子跳远F42级桂冠,并打破世界纪录。
2016年,张海原转项练习高山滑雪。在本届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坐姿的比赛中,她获得了第六名。女子回转坐姿比赛中,她在出发后摔倒,最终未能完成比赛。虽然没有实现在双残奥赛场都能登上领奖台的心愿,但张海原已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张海原说:“我觉得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是无止境的,要勇于超越自己、打破常规,面对所有你要面对的一切,勇敢向前看,我觉得这是我追求的。”
勇敢面对,超越自我。对于有着8500万残疾人的中国来说,通过举办冬残奥会的契机,带动残疾人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去拼搏,是比比赛成绩更加重要的事情。
北京冬残奥会,不但有很多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故事让人动容,更处处体现着对残障人士的尊重和关怀。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之后,各个比赛场馆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无障碍设施的转换,从场馆内外增设防滑设施、消除细微高差,到无障碍座席、扶手的安装,从运动员住所的无障碍设施,到运动员餐厅的桌椅摆放、盲文菜单,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了组委会的周到,也受到了各国代表团的好评。
周到的细节设计,体现的是“无障碍”的理念。冬残奥会给了残障人士在世界面前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样也给了世界一个更多去了解和倾听残障人士困难的机会,推动整个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重视和关怀。
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北京市对30多万个点位进行整改,在众多公共场所增加无障碍设施,让残障人士可以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日常生活。而冬残奥会就像一颗种子,必将把对残障人士的关爱继续传递下去。
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说:“我也非常相信北京冬残奥会留下的这些遗产,将使更多的残障人士能够更好融入社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除了硬件设施无障碍,北京冬残奥会也同样重视观念和沟通的“无障碍”,而这些体现在赛场内外一系列无微不至的志愿者服务当中。北京冬残奥会一共有9000多人担任志愿者,他们不但为各国代表团提供了从不缺位的服务,还在服务当中牢牢秉持着平等尊重的观念。志愿者用他们细微的一举一动,传递着善意,也展示着中国人民的待客之道。
因为防疫要求,志愿者们在闭环中几个月无法回家,但他们始终在想尽办法给各国运动员带来家一般的温暖。几天之前,捷克残奥冰球队运动员赫奇科在赛场迎来了自己27岁的生日,刚刚走下赛场,志愿者们就送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瓦茨拉夫·赫奇科说:“此生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礼遇,非常兴奋,我会记一辈子。谢谢你们,很开心,能来中国很开心,这里的人和志愿者们都很友好,谢谢中国。”
贴心的关爱体现在各个细微之处。薯片要原味、饮料要无糖……在冬奥村、在各个场馆的运动员配餐间的墙上,每个队伍的喜好被清清楚楚记在了一张张便签上。这样的温暖,让各个代表团和媒体记者留下了对中国的最美好记忆。
对年轻的志愿者来说,这段特殊的经历也将化作他们人生道路上一份坚韧的力量,让他们更加勇敢地成长。
北京冬残奥会志愿者张洪林说:“运动员并没有被肢体残缺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所打垮,他们依然是非常努力,做了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有些运动员是一次次翻倒站起来,再翻倒再站起来,不放弃又努力的精神带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我们整个志愿服务当中最大的收获。”
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当人们在为了梦想而拼搏的时候,都能够绽放出最亮眼的光芒;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志愿者,当人们为了美好的愿望而相聚的时候,都会感受到彼此最真诚的善意。“一起向未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个未来中,有你有我,才有精彩,彼此温暖,才会永恒。
标签: 焦点访谈
为您推荐
广告
- 英雄归来丨扶摇直上九万里
- 震撼发布: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 “浙”里防疫有“数”度!数字赋能更精准、高效
- Vlog丨“大白”不用露天作业,杭州核酸采样亭来了!
- 浙江省经济一季报系列述评丨稳字当头,应对“三重压力”
- 超凡之美!全景重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撤离
- 瞭望丨一场未来乡村实验
- 所幸有你
- 一季度浙江GDP同比增长5.1%
- 中国UP丨范可新和武大靖首次同台演讲,他们有个约定
- 创意微视频丨云上逐梦
- 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去太空旅游?
- 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戚发轫院士的航天思政课
- 中国航天日主题微视频:星空
- 仅差130米,神舟十三号返回预测为何如此精确?
- 回到地球后,王亚平发了第一篇心得!
- #捉谣记#温州瑞安仙降街道确诊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不实!
- 你有什么梦想,写下来,我们送它上天宫
- 王浩在省疫情防控研判会议上强调 科学组织 全力以赴 尽锐出战 坚决打赢
- 有伤疤无法成为航天员,是真的吗?
广告
- 值得珍藏!4分钟回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
- 高燃画面!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让人热血沸腾
- 盼平安归来!
- 微视频 | 我们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人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 之江观察丨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 因疫情等原因家庭基本生活遇困?可在“浙里救”申请救助
- 浙江多地精准施策畅通物流 保障企业生产急需
- 喷壶、泡面、自热米饭和香肠,我用晾衣架给你送上来了!这一幕,暖了货车司机
- 数一数二丨一组热词,带你看浙江各地减负纾困招式
- “谢谢侬,杭州来的小姑娘!”84名浙江血透护士倾尽全力,守护上海透析病人生命线
- 要回家了!一起回顾神十三太空之旅
- 浙江出台意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育万家以上
- 热评丨从“豪横支援”中 看见普通人帮普通人的柔软真心
- 这里是海南
- 因故无法接种疫苗群体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 (全力防控·记者探访)24小时专用停车场 让货车司机有家的感觉
- 接力24小时:一颗“浙江菜”是如何发往上海的?
- #捉谣记#宁波慈溪8个隔离人员翻墙外出享受宵夜?没有这回事
- 【央视快评】坚持再坚持,直到胜利!